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时间:2008-09-25 00:00 来源:本网站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如何加快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稳定的目标,是摆在全市各级组织和广大干群面前的重大课题。最近,我对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现谈谈如下看法和建议: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1、调减了早、晚稻面积,扩种了高效经济作物。早稻面积在前几年大幅调减的基础上,继续呈现下降趋势。据了解,去年全市早稻种植面积为134.5万亩,比上年减少15.1万亩,减幅为10.1%;晚稻种植面积267万亩,比上年减少9.4万亩。增加了蔬菜西瓜、甘蔗、白莲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5.8万亩。 2、水稻种植品种进一步优化。去年全市早稻优质率已达到89%,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晚稻高档优质面积已扩大到85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 3、畜牧水产养殖业发展速度加快。各地除了抓生猪、家禽、水产等传统的家规养殖外,南丰的甲鱼、崇仁的麻鸡、东乡的绿壳蛋、临川的三元杂交猪都已形成了各地的特色并具有一定规模。据调查,去年三元杂交猪饲养量的比重达到48%,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特种水产品占水产品总量的比重提高到25.6%,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8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 4、主导产业规模有所提升。各地从实际出发,立足资源优势,在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如临川的西瓜、花卉,南城的水产、南丰的密桔、崇仁的麻鸡、宜黄的红薯粉丝、金溪的黄栀子、资溪的毛竹、广昌的白莲、东乡的生猪、乐安的烟叶等。这些产业、产品,市场前景普遍较好,经济效益也比较高,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规模逐步扩大。 5、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带动力和辐射面的龙头企业。据调查,目前我市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81家,其中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就有30家,这些企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

    二、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结构调整不快。一是传统产业和品种仍占主导地位,大路品种多,优质精细品种少,初级原料性产品多,加工拳头产品少,粮猪型农业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产品品质不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知名品牌,上不了档次。三是农业中介组织发展速度不快,产、供、销联系不紧密,桥梁纽带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结构调整资金严重不足。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必须投入大量资金。由于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经济弱市,财政穷市,各级财政用于扶持农业结构调整的专项资金很少,农民手头资金也十分紧缺,特别是一些种养大户,资金短缺的问题尤为突出。 3、多数产业规模不大,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据了解,金溪的南方早熟蜜梨、南城的淮山,种植面积不超过3万亩,有的甚至还不到2万亩;很多地方没有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尤其是没有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市场监管不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由于市场信息严重滞后,一些地方结构调整的趋同性倾向比较突出,农民仍难以走出“种什么,什么多”的怪圈。 4、农民的组织文化程度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习惯于用老的办法进行生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与优质农产品所需的技术支撑显然不相适应。 5、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由于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尤其是产地批发市场和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加上流通组织发育不健全,致使生产与市场缺乏有效对接的载体,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的流通,全市多数农产品市场占有率都比较低。

    三、对策和建议
   
1、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必须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价值规律,依靠科技进步,注重区域比较优势,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名优新高效种养业比重,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把畜牧水产、瓜果菜种植作为农民增收的战略重点,着力改善农产品品种和质量,使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长胜不衰,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最终达到结构优化,加速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目的。
   
2、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坚持按价值规律办事。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各级政府和干部要做好农民思想转化工作,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和本地优势,自觉自愿进行调整,让他们自己认为什么赚钱就种什么,什么好卖、效益高就发展什么。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价值规律。不按市场需求,不看价格高低,不考虑赚钱亏本,盲目调整上项目,花了投资,没有效益,农民划不来。
   
3、解放思想,打破陈旧观念。政府和各级部门要积极引导农民克服“跟在别人后面走,年年都种粮棉油”等陈旧观念,克服“宁愿守旧摊,不愿闯新路”的求稳怕先的思想;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名特优新产品,把发展畜牧水产瓜果菜种植作为农民增收的战略重点;要引导农民注重农产品品种质量,在大幅度拉开农产品质量差价上做文章,切实做到优质优价。
   
4、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首先是种植业结构的优化。要在大幅度调减早稻面积的基础上,调整优化粮食生产的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稻。农业部门要认真做好优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工作,粮食加工部门要采用高新加工工艺,使大米品质达到国际水平,以提高粮食生产的商品率和综合经济效益。要加大

[1] [2]  下一页

中共抚州市委统战部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正软件 联系电话:0794-8282448 E_mal:jxfzswtzb@126.com